2013年9月20日 星期五

漏網之魚:檢索表與病原說


為了趕進度,有些課程內容,該強調卻忽略了;有些重要的補充資料,深具意義卻沒有時間談,就利用這個空間,好好做個討論。

        首先是檢索表。大家玩過「大風吹」這個遊戲吧,做鬼的人選一個特徵,例如戴眼鏡的人,這些人就要離開座位,尋找其他空位。至於沒戴眼鏡的人,就可以安穩的繼續坐在位置上。我想這個遊戲的發明人,搞不好是亞里斯多德。他是西元前三世紀左右的一位哲學家兼生物學家,今天我們熟悉的一些名詞就是他發明的,例如:生物可分為兩類動物與植物;動物又分成溫血與冷血(時至今日,已被修正為內溫與外溫動物);植物中的樹木則可分成喬木與灌木。注意到了嗎,像不像我們在課堂上進行檢索表的製作時所用的方法?不斷地將一群生物,以一項明顯的特徵,將它們一分為二,直到每一種生物都有了屬於它自己獨特且唯一的位置為止

        坦白說,以當前的生物分類系統來說,我並不認為討論檢索表的製作是重要的。因為目前的分類系統著重的是生物們彼此間的演化親緣關係,而不是他們在型態上的相似性。最為人熟悉的例子是蝙蝠與鯨,如果只注重翅或鰭的型態特徵,它們將分別被歸類為鳥類與魚類而非哺乳類,但這顯然與事實不符。所以我並不想花太多篇幅討論它,但是考試可是會考的,請同學多注意。重點不外就是分類特徵的判定(同中求異,同樣是葉片,有些有鋸齒狀葉緣、有些葉緣平滑;有些呈掌狀、有些不是;有些葉的尖端細、有些鈍…)

        我想多花點時間討論病原說(以下內容僅供參考,考的機率不高,請審酌時間閱讀)。在生物五大分類界中,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與菌物界的許多物種;對了還有病毒,它不屬於任何生物分類界,是重要的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的觀念是由法國科學家巴斯德提出來的。巴斯德認為瘟疫並非邪靈附身,而是由可被觀察、描述並且控制的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它的重要性不僅止於告訴人們傳染病的真相,更重要的是它將人類從恐懼的牢籠中拯救出來。並且馬上就有敏銳的醫生將這個觀念運用在醫療行為上,那就是消毒,無數的患者終於可以免於手術後的院內感染而告別死神。

        當然,如果只是知道傳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造成的,這對於遏止傳染病的漫延來說意義不大。所以就有科學家在病原說的引導下,開始追尋傳染病的源頭:到底是什麼病原微生物,引起了瘧疾、肺結核、天花或是急性脊髓灰白質炎(小兒麻痺症)?這個問題是由德國的科學家柯霍(1905年諾貝爾獎得主)提出一套邏輯來確認的,此邏輯稱為柯霍氏法則。它的原則如下:

        1.凡傳染病病患,其體內必存在特定的病原微生物(即病原說)

        2.從病患體內,必可單離出病原微生物;

        3.單離的病原微生物,必可使另一健康個體在感染後出現相同病徵;

        4.在第二個病患身上,必可再度單離出相同的病原微生物。

        只要通過柯霍氏法則的驗證,就可以確認特定傳染病與特定病原體間的因果關係。到了今天,當新型傳染病出現時,例如2003年的SARS,科學家想確認冠狀病毒是造成SARS的元兇,就必須走完柯霍氏法則。這裡有一個小插曲值得一提,1993年諾貝爾獎得主穆里斯(發明PCR,使微物跡証成為顯學的功臣,PCR用途極廣以後有機會再談),據說他堅決否認HIV是造成AIDS的病因。理由就是沒有任何一個科學家對HIV走完柯霍氏法則。

        最後,再介紹一個觀念:傳染病的鐵三角病原體、敏感性個體與病媒。只要能夠打斷其中一條聯繫,就可抑制傳染病擴散。隔離病患、消滅病媒(蚊、鼠、跳蚤…)、用藥控制病原體都是好辨法。

         雖然,許多微生物會引起疾病,但更多微生物以非常多樣的方式在為地球與人們服務。如果沒有他們的幫忙,地球會被纖維素與動物屍體給佔據、人們會更容易生病、藥物的取得會更困難、棘手的遺傳疾病將永無治癒的可能性、我們對生命極限的理解將變的膚淺...所以,我們是該感謝微生物的,有你真好這句廣告詞,應該也適用在微生物的身上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