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科學家共同參與研究的金黃葡萄球菌之金黃色素合成酵素的報告被刊載在《科學快訊》(Science
Express,http://www.sciencemag.org/cgi/content/abstract/1153018v1)。根據報載指出,他們發現一種原本被設計用來治療心血管疾病的藥物BPH-652(研究代號,可抑制膽固醇合成酶的活性),它可藉由與酵素的作用部位結合,而抑制金黃葡萄球菌合成其保護色素的酵素活性,故可有效治療因該菌引起的疾病。
這個發現的重要性在於,金黃葡萄球菌幾乎對所有抗生素皆可產生抗藥性,加上其「金黃色素」所構成的保護層可成功躲避人體免疫系統的攻擊,一旦它侵入血液引發敗血症,病人恐怕凶多吉少。故此發現,可為這些感染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的病人帶來一線生機。已知BPH-652在處理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老鼠上,可清除九八%的細菌。(98%?另外的2%呢?抗藥性的幽靈還在那兒飄呀飄的)
1928年弗萊明(Fleming, Sir
Alexander 1881-1955)無意間發現了抗生素(注意,「抗生」素不是避孕藥),經過十餘年的研究終於在1940年代開始運用在對抗細菌性疾病上(病毒性疾病無效),並且獲得了重大的勝利。就因為抗生素實在是太成功了,於是基於對疾病的莫名恐懼(說穿了就是對疾病的無知),抗生素便遭到濫用。然後,侏儸紀公園裡的一句名言又再度獲得證明:生命是會自尋生路的。大約就在使用抗生素後的二十年,第一宗細菌產生抗藥性的報告就出現了。
我之前說過,現在的科學研究是金錢堆疊出來的,所以科學研究便成為一項經濟活動,既是經濟,講究的自然是投資報酬率。不幸的是,由於細菌產生抗藥性的時程越來越短,任何與細菌相關的藥物研究,它的投資報酬率注定了只會越來越低,於是在這場人菌大戰中,最後舉白旗投降的一定是人類。(因為天擇壓力越大,生物演化的速度就越快。我猜想如果有人仔細去測量細菌歷經不同抗生素的選擇後,它們的DNA也許能隨著抗性的產生而增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