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0日 星期五

看不見不等於不存在!然後呢?


一位大陸人士來台展示「隔空抓藥」的特異功能,原本此行應該純屬「表演」,不過由於有臺灣大學教務長李嗣涔教授的參與;一時之間,「科學」與「偽科學」的議題,難得的成為媒體上討論的焦點。

相信特異能力或靈異現象的人常會說:「看不見的,不一定不存在」來強化自己的信仰;甚至還會以因為理工科出身的人,在科學方法的訓練下,堅持相信自己所見,不相信自己所看不到的,諷刺理工科出身的人有時比一般人更好騙。[註一]姑且不論在科學方法訓練下的人是否容易上當,但就他們只相信自己所見,不相信自己所看不到的想法,應該已是科學發展過程中,留給人們以及所有科學家的警惕之一了。

以基因的發現為例。孟德爾在1866年以豌豆雜交實驗的結果推測:生物性狀由成對的遺傳因子控制。同時孟德爾也提出分離律與自由配合律等遺傳原理,藉以解釋遺傳因子的組合與性狀表現間的關係。然而,由於人們對遺傳原理的陌生與對遺傳因子存在的質疑(據說也可能是因為當時的生物學家無法接受以數學的機率和邏輯推理來解釋與描述生物現象有關),孟德爾的論文一直到1900年才被荷、德、奧三國的科學家重新發現並證明其真確。

隨後在1903 Walter Sutton 發現:同源染色體在減數分裂過程中的行為,可以解釋孟氏遺傳原理中,遺傳因子的分離與組合現象,因而認定:遺傳因子便位在同源染色體上(此即染色體學說)1909 Wilhem Johannsen則首度使用基因(genes)來取代遺傳因子(determinants)。然後一直要到1944年才由Oswald Avery以實驗證實:基因就是DNA[註二]並且在電子顯微鏡的幫助下,人類終於看見基因的本尊。換言之,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科學家沒見過基因,但他們仍相信基因存在的可能性,從而鍥而不捨地去解析DNA的構造與功能,最後終於誕生了對人類未來發展有深遠影響的分子生物學。

其次,在筆者求學過程中所參與的研究工作經驗裡,我們的指導老師也不斷告誡研究生們:沒看到,不代表不存在。當實驗工作進行不順利的時候,這個觀念常是鼓舞我們繼續工作下去的動力。這難道不是一種堅持自己所看不到的信念?如今自己成為科學知識的傳播者,在為同學們回顧科學的進程時,仍不忘提醒同學:真正的科學家常是能堅持信念、不被感官束縛的人。

因此,受過科學訓練的人其實也是「看不到的,不一定不存在」的觀念的信徒;只不過他們更有興趣追問:然後呢?「隔空抓藥」的現象當然有趣;不論這是魔術或是特異功能,但究竟是怎麼辦到的呢?質能守恆的觀念告訴我們能量是可以轉變成物質的,但這需要巨大的能量;即使只搓出肉眼可視的一丁點物質(愛因斯坦著名的方程式:能量等於質量乘光速的平方),暫且不論複雜的中藥成分是如何被合成的?那些能量從何而來?人體如何承受得住巨大能量的衝擊?如果不能解釋這些現象,這也就難怪有點科學理解能力的人要將此事斥為無稽了。

對於已進入二十一世紀並宣稱將成為科技島的臺灣,「隔空抓藥」之類的怪力亂神竟然還有市場,怎不令人喟嘆!幾個世紀以來,科學與科學方法的建立,已為人們達成有限度預知與操控世界的願望,但我們的生存仍不斷地遭遇到來自未知領域的威脅;像是新的病原體或是由於過去的無知而對生態環境所造成的傷害。令人不解的是,過去累積下來的智慧,似乎沒有讓現代的人更有信心。許多人寧可相信神蹟或超能力,也不願意理性的面對問題。

於是,靈異事件充斥大眾媒體;若干年前還流行催眠解析前世今生、上帝會宣稱上帝即將降臨、聖經密碼也能趕上世紀末心靈恐慌的大秀,登上暢銷書的排行榜。更讓人氣餒的是,附和者竟不乏所謂高級知識分子或社會名流。哲學家、科學家與神棍最後都願意相信上帝的存在,前者基於道德倫理與價值觀的考量;科學家則是體認到自然法則的精美與對無垠未知的敬畏;後者只是假上帝之名,行招搖撞騙之實。世上的確仍有像上帝是否存在的未解之謎,重要的是我們該用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也許我們可以參考史考莉探員常說的:「這一定有科學上的解釋……[註三]

註釋

1釋昭慧、釋性廣於一月八日中國時報時論廣場題為〈看不見的,不一定不存在〉的評論。

2 O. Avery的實驗是以1928F. Griffith的性狀轉型(transformation)為基礎。性狀轉型是指細菌吸收環境中的DNA後,若發生DNA重組而導致性狀改變的現象。O. Avery等人的實驗發現:當DNADNase分解後,細菌性狀轉型的現象隨之消失,因而斷定DNA是決定遺傳現象的物質基礎。

3熱門電視影集X檔案中,史考莉探員以其科學家的背景在面對異常現象時所持有的態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